“病苦时如何解脱?”这个题目对于每个人来说,应该是很贴切、很重要的,因为每个人一生都免不了会生病,小病可能吃药休息个几天就好了,但是,如果生起重病呢?往往造成我们身心极大的煎熬,还有让关心照顾我们的家人非常地担忧又劳累。所以病苦时如何解脱,的确是我们要好好思惟的问题,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?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未必相同了。
一般人认为以现代医学的进步,当色身生病剧烈疼痛的时候,就施打吗啡之类的止痛剂,阻断神经细胞传递疼痛讯号,让意识不感受到色身的疼痛就解脱了,但这只是暂时性的止痛,而且可能还会造成很大的副作用,就算可以止痛了,心中还是担忧自己即将死亡,不知何去何从,烦恼依旧存在,还是无法解脱啊!
如果是三宝弟子,临终病苦时,可以仰仗大医王的护念,譬如供养三宝增长福德资粮,回向冤亲债主,一心诵念、忆念天人师。那么借由诵念、忆念天人师以及供养三宝的功德,可以与冤亲债主解冤释结,减少遮障而不下堕三恶道,这样就可以平静下来念大医王,也不再畏惧色身的剧烈病苦,再加上临终时莲友的助念,以及善知识的开示,放下对于世间亲人、财产等等的牵挂与眷恋,一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样是可以解脱生老病死轮回苦的。
还有一些修行人就想:当处在一念不生的状态,就是已经开悟明心了。那么在色身极度病痛时,只要努力地保持在一念不生的状态,那就可以解脱了。但是他忽略了重要的一点,当我们色身极度病痛时,想要保持一念不生,乃至想要入住在禅定的状态是会产生很大的障碍的。也就是说,当身体非常的衰弱疼痛,意识马上就受到影响,定力很容易就散失了,除非他已经证得灭尽定,可以像俱解脱阿罗汉一样,入住在灭尽定当中来逃避痛苦。但是以现代人而言,普遍定力、智慧不足的状况下,更是不可能做到的。譬如现代禅李元松老师,生前以为自己证得慧解脱阿罗汉果,并且已经开悟明心了,但生了一场重病以后,才发觉过去的功夫派不上用场,因此怀疑过去所谓的“悟道”应该只是自己的增上慢,并为以往创立的现代禅在部分知见上不纯正的事情深感惭愧。这样勇于面对错误、公开忏悔大妄语业的作为,在现代几乎是见不到的,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的。
那么天人师又是如何教导我们在病苦时得到真正的解脱呢?我们先来说一个《杂阿含经》卷37的故事:
那是发生在舍卫国的故事,当时 天人师的弟子阿湿波誓住在东园的鹿母讲堂,不幸生了一场重病,虽然尊者富邻尼在一旁照顾他,但是他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,当他生病严重的时候,他发现他竟然无法入住在四禅,乃至四空定的三昧当中了,虽然他已经断除我见,也证得禅定,但是因为他的知见不足,认为就算重病的时候,应该还能入住在四禅,乃至四空定的三昧中才叫作解脱啊!可是为何现在无法做到呢?所以他就生起了退转心,对法感到怀疑了。好在这时 天人师前来探病,对阿湿波誓开示说:“你不要感到懊悔不安!”阿湿波誓说:“世尊!我真的有懊悔之心。”一般会生起懊悔心是由于破戒的缘故,于是 天人师问他:“阿湿波誓!你有破戒吗?”阿湿波誓回答说:“世尊啊!我没有破戒。”天人师说:“你既然没有破戒,为什么会生起退转、懊悔的心呢?”阿湿波誓解释说:“世尊!在我之前没有生病的时候,能够证入禅定三昧,感受身心的轻安自在,而且我精进不懈;可是如今,我罹患重病,因为生病遮障的缘故,已经不能再得入这些禅定三昧了,因此我生起了这样的想法:‘难道我已经退失禅定三昧了吗?’”噢!原来阿湿波誓由于重病,无法入定而感到烦恼,以为自己退失无法解脱了。
好,我们的故事到这里先暂时打住,这其中出现一个问题,就是阿湿波誓的疑问,当我们色身病苦时,如果无法入定,是否就代表不能解脱了呢?从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知道,当色身产生剧烈病苦时,是无法由入住禅定三昧来解脱的。因为禅定的三昧一定和色身的病痛有关联,会被五色根的不正常现象所影响,因为那是意识的境界,而意识境界本来就是变动不定的境界,是极易受到病痛干扰的。当病苦出现时,五色根就不能正常运作了,于是意识就跟着不正常,想要进入四禅与四空定时就会产生障碍,这其实不是禅定退失了,而是色身使然,是由于色身而使得依附于色身而有的意识心不能正常地运作,于是与意识相应的禅定就无法正常地现前了。
既然如此,那么病苦时又要如何才能解脱呢?答案是:定与慧如鸟之二翼,缺一不可。禅定定力的锻炼是修行者平常必要的功课,所以同修会的无相忆念方法是每个同修必练的功夫,甚至我们要求必须有未到地定的定力,因为定力可以使人降伏烦恼与性障,并且依未到地定的定力才能作为看话头与参禅的工具,进一步实证真我如来藏,生起般若智慧。但是如果只有禅定三昧并不能使人解脱,那什么是三昧呢?“三昧”,又称为“三昧耶”,就是“定”的意思。
定又可分为禅定的制心一处的定,称为禅定三昧;还有一种是实证解脱道与大乘菩提道智慧上的心得决定,称为智慧三昧。当智慧生起,心得决定不再改变时,那么不须要刻意入定,心自然就安定自在了。所以病苦时应当以解脱道的空、无相、无愿智慧三昧来观察,观察五蕴是无常空、无我,也无我所;因为无常空、无我与无我所,所以五蕴无有真实相貌,所以是无相;因为无相而不再有渴爱三界有的愿求,所以是无愿;因为无愿而不造作三界后有业种,并且断除我爱之后有种子,这样舍寿以后,便不再于三界现起心行了,于是我便不再于三界中受生了,这样至少才不会退转于二乘解脱道的智慧三昧,就能够得到解脱了。
换句话说,我们必须从智慧的空、无相、无愿的三昧来观察,了知由于病痛而不能进入禅定三昧,不代表定力退失了,也与解脱的证境无关,其实都只是色身的病苦,是五蕴之苦,而五蕴无常、虚妄,非真实我,从此以后,五蕴再大的病痛也都与他无关了,就不会退失于二乘解脱道的智慧证境,就可以依二乘解脱道的智慧三昧而得到解脱了。E17-123
接受一切:不比较!
不计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