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人生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,各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,剧情发展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,看戏的人也随着剧情忽喜忽乐、忽忧忽悲,而这好恶忧乐,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眼根对尘境,在分别取舍。
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,顺境、逆境、善的、恶的,心境随之起伏,而不幸的是,我们的恶习深重,眼根对境,见恶易随,见善难徙,看到恶的,契合自己的恶性习气,就心生欢喜,恣心纵意,随顺而去;而听到佛菩萨的作为,像释迦牟尼佛、观音菩萨、地藏菩萨等,却心生为难,认为那只是佛菩萨们的境界,自己是凡夫,如何效得来,心生退却,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。结果,好的没学到,坏的却越染越深,这就是本身没有誓愿力的缘故。
我们修行,就是靠我们的誓愿力在成佛的,自古以来的佛菩萨,像文殊、普贤、观音等,无不是靠着他们本身的誓愿力,修苦行而成就的。
学佛要有像观音、普贤、地藏等菩萨的誓愿力,做一些人家不要做的事,吃一些人家不愿吃的苦,这样,才有道可修,
那些成佛、做菩萨的,往往都是那些让人家看为笨笨的人在成就的。
出家要有愿力——愿成佛度众生,依这个愿力去行,才能成就。否则,出家没有愿力,不会有什么结果。
念阿弥陀佛,也要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。
修行乃是舍下身心,修一切功德,行菩萨道,发菩提心,发大愿力,粗衣淡饭,一天得活,便修一天的行,今天不必挂碍明天的事,万事随缘。
有事情时,不要坚说是自己对,别人不对,否则就会起冲突,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才不会和平。
不管别人说我们怎样,都要承担下来,要惭愧地说是自己的不是,这样才能和合无诤,切不可责说别人的不对。
修行成佛,行菩萨行,乃至广度众生,都是靠我们内心的愿力,如果内心的愿力坚强,必能度过重重难关而心不退转。
如果确实是脚踏实地,有行持到那个程度,自然佛菩萨及天龙八部都会感应拥护,而达成愿望。
修苦行的人要有气魄、有愿力,不怕吃苦,各种境缘,都须亲自从其中历练出来,才晓得实际的情况,智慧才能明朗,遇事才能无碍。
否则,没有愿力,怕吃苦,畏首畏尾的,身心都被束缚住了,智慧如何能开?
度众生是要愿力去执行,像观音、普贤亦是,若有愿力在,则再来度人,功德更为殊胜,愿力是放在心上的。
过去的佛、菩萨,各各愿力不同,如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,药师佛有十二大愿……,修行人应该效法佛、菩萨,每人至少发一个愿,永持勿失,直到成佛而后已。但这是弘法度众的愿,圆证佛果的愿,不是要你把庙子盖得大一点,住得舒服一点,如果这样发愿,真是太可怜了!
过去的佛祖、高僧,他们并不识什么字,可是他们靠他们的愿力,由这样修行过来,最后自己开悟出来的。我们学佛就该以过去诸佛、祖师修习的方式,来做我们修行的榜样,这才叫学佛——学佛的榜样。
学佛要具足信、愿、行,仅有信还不够,还须要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,这样遇到业障逆境时,才有办法以这个愿力来坚定自己,不致退心。只有信念而无愿力的人,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。
用行的,心意要转变,诸佛菩萨都有愿力,而依此修去,在行住坐卧中皆不离佛,拜佛念佛都与佛相应,不要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还不来接我。
修苦行是培养这个愿。看有没有这个愿,
业障少的人,愿力就会发出来,诸佛菩萨成道,就是依这个誓愿。
问:“我们念佛常常昏沉、散乱,这是为什么?”
答:“没有愿力。
如果有愿力,自然会将我们在社会中放逸惯的心,收摄起来,一心念下去,妄念自然就消失。”
我们修行的时候,一定要千万特别小心,千万不要急功近利,只要有一点点利养来的时候,只要心里面稍微有一点点儿把持不住,那天魔就会趁虚而入。千万不要太自信说我修证这么好,天魔哪有办法!
因为你只要有一点点空隙的话,天魔就会以种种的方式让我们起贪,贪名、贪利、贪财等等这样形式闯进我们心中来的。甚至于舍利弗跟目犍连曾经都还受到魔扰,目犍连的神通是十大弟子里面第一的,都还没有办法避免这样子的问题,这个其实是我们必须要随时去谨慎、去注意、去小心提防的。
禅宗公案里面有一个典故,说天魔波旬一天到晚跟在天齐菩萨后面,想要找机会把他扑倒:当他打妄想的时候,他就有机会可以把他扑倒了!可是天魔波旬跟了他一千年,他都不起妄想,所以就没有办法扑倒他。可是这位菩萨如此难得的证量,却被南泉普愿禅师说得一文不值,这是因为他是光有定力,能住在离念灵知的境界一千年而已,而不起语言文字妄想,没有明心、般若智慧的见地。(未完待续)—88 修习止观之障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