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戒是受忍辱。耳听到别人骂你、刺激你,不理 那就是戒。
出家人要精通戒律,凡事遇境便能知所举措、知因果,要戒学庄严。戒就是要学忍辱,忍辱第一道,有戒才能有定慧。
出家人看经书,可以了解佛菩萨的意义,且要受戒,戒律很重要,这是我们了生死的根本。
持戒,忍辱是第一道,要修苦行,粗衣淡饭,为常住、为众服务,做功德,才能开出我们的智慧,才能亲身体会佛菩萨的意思。
我们出家受戒,乃是要除去我们在世俗社会中所熏染的习气,革除贪念,修忍辱行,
不可再以人非我是或我非人是的观念来处事待人,那是一种社会习气,必须改掉。
受戒是受什么?是受忍辱,依忍辱修行是根本。依此去做,到哪里都能感化人,修忍辱即有德行,故人见生欢喜,亦可感化人。
受戒即忍辱,倘能忍辱,则不易犯戒。
受戒是受“忍辱”,耳听到别人骂你、刺激你,而不理会,那就是戒。
受戒能忍即入道,凡事都简单,不要和人家计较睡大位、吃好。
受戒是学威仪规矩,不是去论是非、造口业的。
忏悔作意:从微至著,连根发露,坦荡不覆藏
在忏仪中,常见学人是以“参加法会等于减轻罪业”的作意来参加,于是法会之后,又回到贪瞋痴三毒炽盛的惯性,对心性上的帮助比较有限,这是十分可惜的。
《大悲忏》原型的編制者知礼法师在《修忏要旨》中说明,学人忏悔时,应该将自己心中的不善行、染污行都像连根除草一样,翻出地面、彻底曝晒在阳光下,草根才会枯死,永不再发。
这意思是说:怎么样才是除草的有效方法?那就是连根拔起—将自己做某件恶事背后的动机、作意,毫不保留地全部翻出来、尽情披露、通通摊在阳光下,这阳光就是佛菩萨,如此打从内心愿意让佛菩萨看见(事实是就算不想让佛菩萨看见,佛菩萨也看得一清二楚),一点点都没有起心动念想去维护自己的面子,打从内心愿意将它晒透、晒干,打从内心愿意“永不复作、永不复起”(愿意不再现起这些作意),这叫作“连根”,这叫作“发露”,是佛菩萨最喜见佛弟子的至心忏悔。如此连根发露,坦荡荡地全部披露在佛菩萨面前,连作意、动机一起忏悔(而不是只忏悔恶的行为),才能连根拔起。
换言之,忏悔时,只要有一点点想要遮覆的心行,恶业就无法忏除干净。必须打从内心将这种遮覆的心行都当作恶法,接受这种心行是学法上的障碍,愿意毫无保留披露在如来的光明之前,这些恶性种子就难以再度发芽,而自己也不会再去长养那些草苗。
因此,真正的忏悔不是只检查自己的某个行为,不是只检视某件单一事项,而是回到如来所说的心地戒行,从动机、作意一起连根处理。
新学菩萨忏悔时很容易漏掉自己的动机,将自己犯罪的原因归咎到他人,于是忏悔时不免本末倒置:因为某某怎么样,所以我才犯错。意思是我之所以犯戒,都是他人引生的结果;于是变成了忏悔是在说明其实自己没有错,错都在他人,连带导致忏悔只有表相,没有实质。
其实,犯戒有如成语说的“孤掌难鸣”,如果不是自己有贪瞋慢的根本烦恼,即使有外缘,自己的心也不会去相应,遑论引发现行、成就罪业。
因此,佛弟子如果想要快速增上道业,应当时时忏悔自己有恶的动机、作意才会产生恶的行为,如此从根本意一起下手,才是有效的忏悔。平时就时时如此自我检视、自我忏悔,根除贪瞋慢等不善的根本作意,就是“菩萨乘人”二六时中“不离一切智心”。——从《大悲忏》初探中国化的忏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