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诸轻贱毁辱而终怀慈爱

关键词:

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裡,有二十四願!

可以每天發二十四願!

把願發到堅固其心,並且如實的去作!

發願都是為了眾生而發,不是為自己!

所以經文裡面才會說當願眾生,如何如何

成佛之道的修行,都是為了利樂眾生而修,是為了眾生而行,是為了眾生而發願!

如果修行是為了自己,那就表示他的心性是聲聞種性,非菩薩也!

“摄心为戒”,那菩萨的心思重点是什么呢?

菩萨为什么要留惑润生世世来人间呢?我们有听过“三聚净戒”,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这个摄律仪戒,就是要能够对治我们的种种的烦恼,而且让我们的身口意行能够非常的端严;摄善法戒就是要让我们能够积极进取,但是不论是摄律仪戒,或者是摄善法戒,都是为了来成就我们饶益有情;而这个部分也配合了我们的四宏誓愿,我们的四宏誓愿有着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法门无量誓愿学,烦恼无尽誓愿断,佛道无上誓愿成”;也因此,这“四宏誓愿”跟“三聚净戒”是完全地相配的。所以,我们可以知道菩萨来到人间,他的最大的心思就是能够好好地来护念众生,由护念众生当中,来成就自利利他双赢的功德。

善知识对我们佛弟子的期勉是:发起悲愿驻足娑婆,非是显扬个人之修持,非与此生眷属续贪爱,而是因为深深悲悯诸界有情,以救护一子的情怀,施舍戒护一切世出世间之庄严,任诸轻贱毁辱而终怀慈爱,于佛菩提道上勇猛精进,捍卫正法,翦除邪谬,宁可丧身殒命,亦无所畏惧!永不离 世尊圣教而行!

善知识的开示,我们看到了两个菩萨对众生的重点:一个就是以救护一子的情怀,一个就是任由众生对自己产生轻贱毁辱,但是心中的那一种慈爱之心毫无更动。由善知识的开示,我们可以看到菩萨来到世间,一为众生、一为法;而“捍卫正法、翦除邪谬”的目的,还是为了护念众生,让众生不会堕入邪见深坑。所以,菩萨的心面对众生时,就有着“救护一子”的情怀,有着“任诸轻贱毁辱而终怀慈爱”的情怀,这不容易啊!这是菩萨面对众生所摄持的心。而在事行上,此情怀的实践,就是要时时以四摄法、六和敬来提醒自己,来庄严自己菩萨的行仪。

在《大乘悲分陀利经》卷4就有讲到:【我当以六和敬、四摄法劝化众生令住其中,除灭众生疾疫闇冥乃至灭结。】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面对众生的时候,一定要让自己安止在六和敬和四摄法当中,也因为以六和敬、四摄法来守持自己的身口意,那么众生才能够依我们的身口意感受到佛法的庄严,而能够安住在佛法之中来好好地修学佛法,将一切的烦恼结使都能够灭除。所以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6也谈到:【若能具足四摄法,则与众生无量利。】

我们在胜鬘夫人十大受当中第一个,胜鬘夫人说:【我从今日乃至菩提,于所受戒不起犯心。】而中间又谈到:【我从今日乃至菩提,不自为己行四摄法;为一切众生故,以不爱染心、无厌足心、无罣碍心,摄受众生。】(《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》)胜鬘夫人说明,四摄法的主体是“为一切众生”,而且要有三心。第一个,不爱染心,就是不要有贪爱染污的心。一直以来,是要让众生解除三界的系缚,而缚著的结使便是爱染,或落于能行四摄法的我慢,或记挂众生有望报感恩的心,这都是爱染。经典开示要三轮体空,三轮体空有理上的实义,但也不必太有事上我能得三轮体空高大尚的修为解读,因为如果没有三轮体空的认知,那么必定会被三界爱所系缚,必定会轮转。…

第二个,无厌足心。在《增壹阿含经》卷31中有一则 佛陀与阿那律尊者的开显教示:这个部分就是有一次阿那律他要缝衣服,我们都知道阿那律尊者他的眼根出了问题,虽然他有天眼,但是当不用天眼时候要穿针,那么细的孔是没有办法的,所以他就喊着:“有哪一位圣者要修福啊?来帮我穿针。”结果 佛陀听到了,佛陀就来帮他穿针。这时候尊者当然是非常讶异啊!佛陀就开示:【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,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。云何为六?一者施,二者教诫,三者忍,四者法说、义说,五者将护众生,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。】

阿那律就请示 佛陀说:“佛陀您已经是得到究竟的人,而且您都已经度了生死大海,而且一切的爱著于您都已经无有势力,您今天为什么还要来求福呢?”佛陀说了一个偈颂说:【世间所有力,游在天人中,福力最为胜,由福成佛道。】(《增壹阿含经》卷31)意思是说:“世间所有的力量中,游于天上人间来比较,福德的力量是最殊胜的,佛道的成就也是靠着无量的福德力而来成就。”所以,连 如来已经成就了正真之法、度越了生死大海、解脱了三界爱著,仍然是无厌于种种布施、摄众之行而无厌足。所以修四摄法,就是修成佛的助道之法,我们离佛地的境界还那么遥远,更应当不能起对于四摄法(对于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)这一些产生了厌足的心,而是应该非常欢喜地去修为。

第三个是无罣碍心。这里有个小故事,相信各位菩萨都有听过: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沙弥,他们要出去办事,那时候因为下过雨,所以河水涨起来了,再加上地上的泥泞,他们要过河的时候,就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,穿得非常的干净,而在那边犹豫要不要过河。结果那个小沙弥当然就是拒绝了,因为我们知道,在声闻律当中是不可以跟异性有任何的接触。但是这一个老和尚立刻蹲下来说:“我背你。”于是就把那位妙龄女子背在背上,这样走过河。在这一路当中,这个沙弥心里都一直在想:“怎么可以这样子呢?我们是出家人哪!我们不可以和异性有任何的接触,这是违反戒律的啊!”于是这件事情就一直挂记在他的心中。过了河,老和尚跟沙弥就一起去办事了。但是呢,沙弥就一直忍着,后来实在忍不住了,他就跟老和尚说:“你怎么可以违反戒律呢?我们出家人是不可以随便跟女性有所接触的。”结果老和尚笑了说:“啊!你还背着啊!我早就放下了。”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可以看到老和尚只是很单纯地把一个人从这边背到那边,放下就没有事了,就没有罣碍了!但是这位小沙弥却一直背着,一直罣碍着。

同样,我们在修四摄法的时候,在面对众生的时候,也不要有罣碍的心。这一个罣碍的心,有可能是你花了很多时间度他度不动,于是你就很罣碍;或者你要度他,他对你产生了各种无理的态度,甚至咒骂,于是你心里起了烦恼,这也是罣碍。

可是菩萨应该要深观因缘法,一切事情都有因、有缘,我们今天在面对一个众生的时候,我们用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各种方法来去帮助他,可是也必须要等到他的自心成熟,他的接受度成熟,那么他才可能在自己完全接受的状况之下,好好地来佛门修学。因此,我们只是播下种子,或者我们可能是他修法过程当中的一个增上缘,什么时候会有最后一根稻草压在他的心上,而让他真正地开始发心修学,那就要等他自己的因缘时节。所以菩萨能够优游于三界而来度众生,不会产生罣碍心。

而在实际的义理上,我们看《心经》上面说:【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罣碍;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】(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)所以依实义当中,其实本来就没有罣碍。而这个实义,其实我们要分两个角度来说,一个是在世俗谛当中——世俗谛的法“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”以及种种的因缘法——都依时间、依空间的关系而来成就。依时间我们就说有前后因缘有,此有故彼有,此灭故彼灭;如果依空间来说,任何一法都不会孤起,都是依于众缘假合而有。所以世俗谛当中,你看一切法都是缘起、缘灭,都是众缘和合,没有一个法有本来就存在,没有一个法有真实、常住不变的自性。

这也是为什么说他们修“爱染冥王”,你修得再成就,你所得到的也是无常生灭之法,无常生灭之法必有苦相随,谁也跑不掉。而在第一义谛当中心无罣碍,就是依我们每一个人身中的那一个第八识如来藏,祂本来就没有颠倒梦想,祂本来就没有各种恐怖、罣碍,祂本来就是究竟涅槃。所以不论是依世俗谛法当中好好地观修,或者是第一谛法好好地观修,都能够达到这一种无罣碍、无恐怖、远离颠倒梦想的层次。

以上三心,以“不爱染心、无厌足心、无罣碍心”,就是胜鬘夫人所教授行四摄法时应当有的心境。由上面三段经文,让我们了解了四摄法的重要性。因此菩萨饶益有情,就是依四摄法,或令有情得到世出世间的利益,或令有情得到究竟的安乐,或者让有情既能够得到利益,也能够得到安乐。佛陀在因地为菩萨时,就是因为四摄法来摄受众生,所以感得了手足网缦的大人相,祂的手足如同鹅王,这表示佛可以自在于三界的爱河来去,而在三界爱河来去当中,来摄受流转轮回不断的有情,使得有情能够离开烦恼恶业之浪,而能够得到涅槃寂静清凉的彼岸。所以,我们能够至心地来履践四摄法,表面上好像是在利他,实则是庄严自他的菩提道,让大家能够双赢,能够皆共成佛道。

四摄法就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……51 摄心为戒—四摄六和

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卷1〈2 賢聖名字品〉:佛告敬首菩薩:「佛子!吾今略說名門中一賢名門,所謂初發心住。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,菩薩常行十心,所謂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[31]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迴向心、護[32]心、戒心、願心。佛子!修行是心,若經一劫二劫三劫,乃得入初住位中。住是位中,增修百法明門,所謂十信心。心心有十,故修行百法明門。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,得人習種性中廣行一切願。

發住賢人,發廣大願,今生至佛,

一切願入。在我願中,無不成就,

自致得佛,[35]已願為本。我今行施,

當願眾生,捨貪欲意,入空道位。

法戒常行,當願眾生,攝行不破,

得正解脫。六忍常奉,當願眾生,

得無諍心,寂法忍住。大精進力,

當願眾生,常行不住,入自覺果。

住禪定心,當願眾生,具[36]足神通,

無為自安。修正法智,當願眾生,

入慧海流,紹菩薩位。行無相願,

當願眾生,一切願滿,流入佛海。

大慧方便,當願眾生,法河無礙,

到二諦際。大力神通,當願眾生,

變化在我,得無所畏。邊際智滿,

當願眾生,金剛智成,登道場果。

入無垢地,當願眾生,坐佛道樹,

教化一切。我今已覺,當願眾生,

解相續假,滅計斷心。覺照法化,

當願眾生,[37]悟法緣成,滅計常心。

我得滿體,當願眾生,[*]悟相待[1]法,

滅計我心。無緣大悲,當願眾生,

解[2]假因生,滅見盜心。第一滅度,

當願眾生,[*]悟實法緣,滅戒盜心。

得十力果,當願眾生,[*]悟二諦照,

滅邪見心以金剛力,當願眾生,

[*]悟十二緣,滅疑見心。獨照無方,

當願眾生,識法無常,滅貪慳心。

五眼三達,當願眾生,修三明覺,

滅癡闇心。無礙和合,當願眾生,

紹三寶解,滅瞋諍心。得大明慧,

當願眾生,入一切空,滅無明藏。

三十二相,當願眾生,相相嚴好,

滅依報果。得應身用,當願眾生,

乘大法船,入佛法海。我因果願,

悉已具足,一切[3]行願,攝在其中。

二十四願,攝無量行,信願始門,

終大慧本。今於諸佛,前受大願,

願今已滿,修進餘行。其中功德,

行百千劫,我願乃捨,入無[4]量界。

一切菩薩,若入是願,無不得入,

薩婆若海。

佛子!住是[5]位中發大願已,過外一切凡夫行十信者。[6]今復修行無量功德,所謂十波羅蜜、三空無相無[7]作有無空,空觀成就,即除我、人、主者、眾生,漸捨諸見,常樂我淨、三界繫縛,無明漸破,伏斷一切業習故。厚集一切善法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,一切諸法門攝我心中,念念不去心。

佛子!有十不可悔戒,應受應持。一、不殺人,乃至二十八天諸佛菩薩。二、不盜,乃至草葉。三、不婬,乃至非人。四、不妄語,乃至非人。[8]五、不說出家在家菩薩罪過。六、不沽酒。七、不自讚毀他。八、不慳。九、不瞋,乃至非人。十、不謗三寶。若破十戒,不可悔過,入波羅夷。十劫中一日受罪八萬四千,滅八萬四千生,故不可破。是故佛子!失發心住,[9]乃至二住、三住、十地一切皆失。是故此戒是一切佛、一切菩薩行之根本。若一切佛、一切菩薩,不由此十戒法門得賢聖果者,無有是處。是初住相習種性中第一人,如是下九人法行漸漸增廣,乃至九住、十行、十[10]向、十地、無垢地,亦漸增廣不可思議行。佛子!吾今略說,如海一[11]渧。」

 

多情无欲无悔,愿您常相随 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