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,曾国藩说自己生平有三耻:
1、学问各途,皆略涉其涯涘,独天文算学,毫无所知,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,一耻也;
2、每作一事,治一业,辄有始无终,二耻也;
3、少时作字,不能临摹一家字体,遂致屡变而无所成,迟钝而不适于用,近岁在军,因作字太钝,废阁殊多,三耻也。
他希望儿子在这3个方面能够为父雪耻。
我们先看下这三耻都是什么意思。第一个,因为不懂天文而感到惭愧和羞耻,在当时和今天的人们看来,曾国藩这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。
毕竟学海无涯,人生有限,没有人可以在数十年中对什么学问都精通。
对大部分人来说,只要掌握好一门学问,有个吃饭的饭碗就不错了,人生已经这么难,为啥还要给自己找不自在呢?
但曾国藩是什么追求,他是追求做圣贤的人,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读书人,是学者,他对于知识的态度是能进一步则进一步。其实很多古人都是这样的观念:
天地无穷期,生命则有穷期,去一日,便少一日;
富贵有定数,学问则无定数,求一分,便得一分。
另外,曾国藩处于晚清乱世,他已经洞察西方列国的强大源于自然科学的发达,他让儿子学习天文算学,其实有知己知彼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打算。
第二个,曾国藩说自己经常有始无终。这可能就是纯粹为了教育孩子了,我们知道,曾国藩一生对自己严格要求,真的是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他这样的人,做事立业,是非常重视善始善终的。……——摘錄網絡 僅供參考
“惭”是第二种善法,就是羞耻于自己所造作的各种恶法,亦即对于自己各种不善的身口意行有所觉察而懂得反省。
曾子说”吾日三省吾身”,儒家尚且如此,何况身为佛弟子者,更应时时惕励自己,防护身口意三业,一切时小心谨慎,每天反省检点自己的身口意行,若有不当的地方,心中生起羞耻之心,此谓之“惭”。
《成唯识论》卷6云:“云何为惭?依自法力,崇重贤善为性;对治无惭,止息恶行为业。谓依自法尊贵增上,崇重贤善,羞耻过恶;对治无惭,息诸恶行。”1
意思是说,依于自心善法的力量,对于一切贤善有德之人与一切世间、出世间善法,都会生起殷重尊敬之心,这就是惭心所的体性;能够对治无惭,防止自己造作身口意诸恶行,这就是惭心所的业用。
也就是说,依于对自身的尊重以及对法的尊重,依这两种增上力的缘故,就能够崇敬尊重一切贤善的人与法,而对于一切错误及罪恶感到羞耻;惭心所可以对治无惭的随烦恼,止息身口意的各种恶行。
六祖慧能大师亦云:“常自见己过,与道即相当。”2
修行之人若能常常自省,看见自己的过错而感到羞耻,就不会去造作违背戒律的身口意业;如此常能自净其意者,即是已经大步迈向解脱与成如來之道了!
愧心所
“愧”者就是做了错事感到无颜见人,或者因为自己的身口意行对不起他人而有愧疚,称之为“愧”。
“惭”与“愧”都是羞耻心的表现,这二个法经常合在一起来说,但是实际上,“惭”与“愧”还是有所差别,简单的说,惭是“自惭”,也就是对于自己不善的身口意行感到羞耻;愧是“愧他”,也就是由于自己不善的身口意行而感到愧对他人。
《成唯识论》卷6云:“云何为愧?依世间力,轻拒暴恶为性;对治无愧,止息恶行为业。谓依世间诃厌增上,轻拒暴恶,羞耻过罪;对治无愧,息诸恶业。”3
意思是说,依于世间因缘的力量,鄙夷、拒绝暴恶之事,这就是愧心所的体性;能够对治无愧,防止自己造作身口意诸恶行,这就是愧心所的业用。
也就是说,依于在意世间人的诃责,以及自身对恶法的憎厌,依这两种增上力的缘故,就能够轻视、拒绝一切暴恶,对于一切过罪感到羞耻;愧心所可以对治无愧的随烦恼,止息身口意的各种恶业。
《大般涅槃经》卷19云:耆婆答王:“善哉,善哉!王虽作罪,心生重悔,而怀惭愧。大王!诸如來世尊常说是言:‘有二白法能救众生,一惭、二愧。惭者自不作罪,愧者不教他作;惭者内自羞耻,愧者发露向人;惭者羞人,愧者羞天;是名惭愧。无惭愧者不名为人,名为畜生;有惭愧故,则能恭敬父母师长;有惭愧故,说有父母兄弟姐妹。’善哉!大王!具有惭愧。大王且听,臣闻如來说:‘智者有二,一者不造诸恶,二者作已忏悔。愚者亦二,一者作罪,二者覆藏。虽先作恶后能发露,悔已惭愧更不敢作;犹如浊水置之明珠,以珠威力水即为清;如烟云除,月则清明;作恶能悔亦复如是。’王若忏悔怀惭愧者,罪即除灭,清净如本。”4
《大般涅槃经》卷19这一段经文,乃是耆婆举诸如來世尊的开示劝告阿闍世王,希望他能藉著惭愧和忏悔这二个善法,来忏除自己杀害父王的重罪,文中对于什么是惭、什么是愧,解释甚为详细:
所谓“惭”就是自不作罪、内自羞耻、羞于人,名之为“惭”;“愧”则是不教他作、发露向人、羞于天,名之为“愧”。有惭愧心者方名为人,无惭愧心者名为畜生。
若于造作恶行之后,能怀惭愧心而深自忏悔者,就像明珠置于浊水之中,亦如烟云散尽而明月显现,罪即除灭,清净如本。由此可知,“惭”与“愧”这两个心所法,是一切修行者之良医妙药,可疗治众生一分无明生死重病。
《遗教经》云:“惭耻之服,于诸庄严,最为第一。惭如铁钩,能制人非法。是故比丘!常当惭耻,勿得暂替!若离惭耻,则失诸功德。有愧之人则有善法;若无愧者,与诸禽兽无相异也。”5
由此可知,有惭耻羞愧之心,是何其重要,可以约束人不造作非法之身口意行;一切众生若无惭愧之心,则和畜生没有两样,所有功德尽失矣。就是因为“惭”与“愧”对修行人非常重要,所以是七圣财所摄的其中二个法。——電子報
多情无欲无悔,愿您常相随 …